防城港历史 发表于 2024-7-27 15:47:53

【防城港风物志】文明开象已千年:上思州


上思县城旧称州城,明代以前旧城址已无从查考。明永乐二年(1404年),知州 黄中荣建州治于明江南岸恃武岭下,即今州旧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土归流, 知州曾晒迁州治于明江北岸今址。至明正德元年(1506年)知州罗环令民工筑土墙围 之.周围长二里又一百八十六步,范围大致是从现在的县图书馆起,沿东湖内堤至商 业食品厂宿舍,再绕至县工商局住宅楼、县总工会。初建时,墙高一丈二尺,厚七尺, 城墙每三尺开一城垛,高出城址四尺五寸,以瞭望护身。城址以内,周围马道通行,城 址以外凿有环池(即护城河),宽一丈,深七尺,建成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曰东 定门,西曰西宁门,南曰南承门,北曰拱辰门。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知州周璞 扩东南角百丈,门砌碑石,上建应楼.匾曰:"兴贤” “靖边”“阜民”“拱辰”。明嘉靖 三十五年(1556年),知州罗汝经重修,改土墙为砖墙,于四城门适守处用砖石增建五 座哨楼,各一座一丈二尺,高出城表。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又将墙加高三尺,增 厚一尺,相当雄伟壮观。1939年,国民党政府实行“焦土抗战”,征上万民工将城墙拆毁。

城内主要街道有大街(今永泰街)。1934年将大街和后街路面扩宽,打上灰沙, 大街两边建骑楼,下通人行,颇整齐美观。城内建筑主要有县(州)衙署、钟鼓楼、黉 宫、魁星阁、城隍庙、关岳庙、中心公园等。

县(州)衙署

坐北向南,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知州曾晒任内,有正堂、 后堂、右穿堂、居署堂,两廊为六房,中道石亭,仪门三楹.左土俗祠,右州狱、燋楼。 门处有更漏。崇祯年间,知州夏启龙重修,后经清朝、民国几次扩建,颇具规模。

钟鼓楼

   位于今朝阳街和西安街之交叉处,明万历年间为知州侯世屏所建。楼高三层,可凭栏眺望。楼下有四个砌砖拱门,可通车马人行。二楼为神农庙,庙里有泥塑 像和500公斤大铜钟。 一楼多为居民谈天论地之处,此楼为全城最高点。

黉宫(即孔子庙,亦称文庙)

原建于东门城外,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州 陈世瞻将其迁人城内东隅。清道光六年(1827年),迁于城西隅(今县文工团住地), 有正殿、后殿、五楹、两庑、戟门、乡贤名宦祠等。正殿供有孔子牌位,牌高约140厘米、宽约60厘米,四边雕有花纹,上刻“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神位”十二个镏金大 字,左右各排列着颜回等七十二贤小牌位,一律红底镏金字。

每至文庙节,旧县府官 员及当地有名望者均汇集于此,杀猪宰牛羊,举行隆重的“祭圣”活动,以表虔诚。新中国成立初期,此宫曾作粮仓,后为文化馆和文艺工作团驻地,七十年代改为练功场, 1981年又将其拆掉,改建楼房。

城隍庙

   原址在今县农业局所在地,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知州孙泳、 杨绍球任内。正殿塑造的是城隍老爷坐像,身高七八尺,穿大红官袍,脸色灰黑,留五柳长须,神采奕奕。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群众及地方官员为“消灾”“祈福”,常到庙里进香许愿。1946年,县卫生院成立,曾为临时院址。

关岳庙

   与城隍庙并列,正殿有关羽、岳飞塑像,高七尺许,庙前建有戏台,上挂 “以古为鉴”横匾。新中国成立后,县党委机关曾在此办公。

中山公园

   原址在今电影院一带,建于1935年县长黄佩棠任内,园内有广场,并建有中山纪念亭,每有大会,多集于此。

1939年,县城遭日本飞机轰炸。翌年元月,日军攻陷县城,县署、钟鼓楼以及街 道大部分房屋被炸毁、烧毁。

1940年9月,又遭特大洪水浸淹,房屋倒塌,致使昔日繁华之街道断壁残垣,瓦砾成堆,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防城港风物志】文明开象已千年:上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