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论坛 发表于 2024-7-26 15:55:22

风情柳州——人生之旅:人生序始

人生仪礼贯穿于人的生命过程,主要体现在诞生、成年、婚嫁和丧葬等节 点上要遵循的一定行为程序,其中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俗。这种礼俗是自 然化的人在其生命进程中,由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她)的地位规 定的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是个体生命社会 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

出生在人的生命旅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人们对于出生的礼仪都是十分重视的。
在柳州,这一礼俗实际上存续于妇女从怀孕至儿童满周年的一个 较长的期间。以汉族为代表,在宗法制度占据支配地位的封建时期,出于对宗 祧继承的期冀,人们普遍有礼遇孕妇的习惯,此不独在家庭和家族中,在社会 上也大致如此。对于妇女来说,这也是其一生中难得抬高地位的机遇期。但是, 婴儿出生之后,宗法制度的劣根性也就暴露无遗,其中一个因素是看妇女所生 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孩不能为“后”,无子意味着“无 后”的思想在旧时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对于一些妇女来说,“只会”生育女孩 意味着什么,她们会比别人更为清楚——在家庭甚至家族中地位将更为低下。 至于不能生育的妇女那就更不用说了——“无后”在古代甚至成为丈夫“休妻” 的理由之一。为此,生殖崇拜和“求子”的做法在本地曾经或者长时期地扎根 于民众的心中,祀花婆、拜观音,客家人的赏灯和抢灯等,所为的都是子嗣和 宗祧。

壮族妇女怀孕,有的人家要备办菜肴聚餐,以示庆贺。一般家里人会自动 让孕妇减少家务活。《马平县志》记清代乾隆年间的壮俗:妇女有孕,“乃密告 其夫作栏,逐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亲族少男少妇数百人歌饮号叫,剧戏三四日夜乃毕,谓之作星。”当今部分民族还保有结花楼供祭圣母(即花婆)的 习惯,延承了古风。其中有“安花”仪式,即立花婆神位,祭敬花婆,以求生 育。安花分为新婚安花,不育安花,初产、三朝、百日和周岁安花等。一些地 方如柳州城内的黄村原来建有花婆庙,供人祭祀求子之用。逢农历六月初六(另 说为三月初三日)花婆诞期,远近男女都来敬奉。元宵节及庙会日,庙里悬挂 走马灯、莲花灯、宫灯等各式大花灯,灯上缀满纸扎的红白两色小花。红花尤 多,代表生男,白花则表示育女,任由祈男祷女者随意撷取回家放在神龛上供 奉,看作是花婆神的恩赐物。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等 地的一些村寨,至今仍保留有主生育的花婆庙或者圣母庙,享受着人间的香火。 与此相关的是“架桥求子”之习。一些地方的汉族缺子嗣者,过去将新木两条 染红,再披上红纱,备香纸及三牲,到村外做架桥仪式,并送给围观者粽子吃。 以后得子,取名“桥送”、“桥生”等。苗族妇女不育,亦举行架桥求子仪式。

乡村帮助妇女生育的人旧时称为助产婆。产妇多在家中生产,卫生条件普 遍较差,产难发生时,妇婴死亡率相应亦较高。汉族妇女临产时请接生婆接生。 小儿脐带一般用剪刀或瓦片割断。

妇女生育后的1个月内称为“坐月”。一般情况下,产妇需静养房中,扎头 巾,不赤脚,不着冷水,少外出,不做或者少做家务。其家里也尽可能给产妇 补充营养,常备食物有鸡、蛋、甜酒、炖猪脚等。亲朋好友也会送来鸡、鸡蛋 等食品。多数人家产前就要张罗给媳妇备好鸡、蛋等食物并酿制甜酒。长期以 来,许多人不让“坐月”的产妇食用蔬菜,甚至水果,以为对产妇和婴儿不利, 这一理念近时有所更变。


婴儿出生后,一些壮族人家习惯用柚子叶或者一些中药煮水给孩子沐浴。 三江一些侗族人家的婴儿出生,要等到第三日才着新衣,此前只用旧衣物包裹。 一些地方在小儿沐浴后,还用布条轻轻将婴儿的手腕缚住,若干时日后才解开, 叫“束手”,目的是期望孩子长大后循规守矩,不惹事端。有的人家要在大门的 门楣上插上一些物件为记,如柚树叶、黄皮果叶(后者多用于生女孩)等,以 防生人误入。在柳江,生男用黄布、生女用红布做成三角包并缠上柚树叶,挂 在门楣上为标记。苗族人家小孩生下后,用鸡血涂几张纸再用棕叶和血纸相隔 横挂于门楣上,表示有妇女分娩。若遇难产,就请魔公蒙头念鬼经禮生,初生 儿的衣物要用大人旧衣缝制。侗族生育亦在门上插标为号,其标用禾秆扎成一 小扎,再在这扎禾秆草上插上一根鸡尾毛,生男孩鸡毛朝上插,生女孩则相反。

回族小孩出生后,过去要到清真寺请阿訇为孩子“大净”。净礼后,阿訇分 别贴着婴儿左、右耳念一段《古兰经》,赞颂圣主,祈求圣主保佑孩子顺利成长 为合格的穆斯林,然后给孩子喂些糖类食物,才让产妇给小孩喂奶。孩子出生 后第2天、第14天或者第21天,其家人还要宰牲报主,感谢圣主赐子之恩。

“三朝”即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通常情况下,外家(主要是婴儿的外婆)会前来探视,并送来鸡、蛋、糯米、背带、披风和婴儿衣物等,有的还送项圈、 “长命富贵”锁、“八仙”帽花等。至亲好友送来鸡、蛋、衣物和布料等,主家 习兴回敬一碗煮好的鸡蛋甜酒。有的主家选择在此时宴请亲朋,叫“做三朝”。 大多数人家不在“三朝”宴客,而在婴儿生下第12天做“十二朝酒”。也有既 做“三朝”,又做“十二朝”的。柳江县一些人家在婴儿出生7天后备酒宴正式 通知外家,名叫“报姜酒”,则是另外一种做法。

侗族人家的亲戚除给产妇送去糯米、鲜蛋、项鸡和帽、袜外,有的还送三 五尺黄布给小孩制作衣物用,其中以外婆所送的礼物最为丰厚——除一笼鸡、 一篮蛋、一担糯饭和酸鱼、酸鸭外,还有做背带的布料等。如是头胎,外加两 床被子。主家还要宴请宾客,中午先吃主家的,晚上吃外婆带来的,称为“外婆饭”。

回族生第一个孩子的“三朝”,主家要染许多红蛋,还要用红纸袋两个一袋 地装好,送到外婆家数十到数百个不等,让外家分送亲友,以示吉庆。生第二 胎则免。

柳城壮族认为小儿从娘胎里带来的头发有污秽,故婴儿出生20天后要给其剃头,剃净后拿一熟鸡蛋在小儿头搓动,边念“圆,圆,蛋样圆”等,再用姜 汁和乳汁搓擦,以为如此可保今后头发黑亮。剃头时顺剃眉毛,但一生中仅此一次。

小孩生下满1个月时习称“满月”,无论城乡都受到人们的重视。此日起, 产妇可以随意迈出静养之室,而小儿亦可抛头露面了。

柳城壮族在小孩满月之日,要选族上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背着小孩外出游 逛,出门前老人要给女孩一把雨伞,预示小孩长大后能走南闯北,风雨无阻。又 将纸张或几页书放入小孩怀中,示意今后知书达礼、勤学好问。该县太平镇壮 族中家境不甚宽裕者,在小孩到27天时就悄然过满月,杀鸡买肉祀奉祖先和房 门婆、床头婆,不请客,最多通知外家个别人前来。柳江穿山、百朋、里雍、进 德等地壮族,曾有在满月唱“背带歌”的习俗:外婆一路撒着米花送背带来,待其到亲家门口, 亲家家人即敬其 一杯米酒,相互 对唱“背带歌”, 唱毕,外婆方将 背带送出。

三江侗族的 小孩满月,亦做 满月酒宴请亲朋。 外家送来衣物和 粽子、发糕等食 品。前来吃满月酒的亲朋要送上 红包和其他礼物(主要是小孩穿的衣物)。散席后, 主人要给客人回赠红蛋等食品。 满月之后,产妇 才能出门,带小 孩回外家,随后开始下地劳作。

侗族人家逢吉庆佳期制作糯米粗把,以便招待和馈赠之用。

小孩出生满百日,有的人家也供祭天地祖先,请外婆到家中为小孩添庆, 并办酒席。

婴儿周岁,人们多举行庆典仪式。柳江汉族婴儿周岁,家里要宰杀畜禽请 客“做对岁”,祭祖宗,请算命先生到家给小孩登记生辰八字,俗称“入命薄”、 “安花名”,并“抓周”:看小孩抓住何物判断其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或前途,如抓 笔表示从文,抓刀表示从武,两者都抓则示文武双全,等等。有的要给小孩挂 “长命锁”。该县壮族小孩满周岁,有钱人家请巫师在产房门上扎花拱,叫“剪 花”,并在房内床头供“花婆奶”,祈保小孩平安。做周岁酒也叫“对岁酒”,外 婆家送来衣帽、鞋袜和鸡、酒、红蛋等物。贺客打红包,送贺礼如衣物、玩具 等。

凡小孩多病,经巫师、道士测字算命,认为“命”有缺陷要举行拜寄仪式 的,择吉拜寄。拜寄有人有物,均按所拜寄的对象另取新名。汉族人家多受阴 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思想影响,而少数民族更多包含着自然崇拜, 以树、山、水、石等为寄拜之物。以为五行缺失的,需拜寄一个寄父或寄娘(男 拜娘,女拜父)来弥补命中不足,如命中缺水者要找“水旺”之人作寄父母。 拜寄时,寄父母抓一把米给拜寄者,习俗上认为拜寄者因此可保无虞。柳城县 古砦乡汉族人家认为经过拜寄后的孩子,可富贵长命,邪恶不敢作恶,神明可 佑成长。拜寄之日,要给寄父(母)送去糍粑或粽子,鸡1只,酒2瓶,寄父 (母)要给寄子(女)缝长命衣、八仙帽、富贵鞋等,并举行仪式,事后双方往 来形同家人。

与生育相关的旧俗,较为独特的曾有“吃百家米”、种“十八年杉”等。柳 城等地壮、汉族人家,如遇孩子多病多难,除了用柚子叶水洗身外,其母亲还 带着孩子在附近人家“讨米”煮粥喂小孩,而邻里乐于施予,称为“吃百家米”。 一些侗族人家在婴儿出生之后,其家人要为他栽上100裸杉树苗,作为纪念与 志贺。18年后孩于长大成人,杉树亦成材,可作婚嫁建房之用,称为种“十八 年杉”。

“报丁”之习反映了旧时人们对于男丁生育的重视。仫佬族人家在二月社、 八月社要向“社王”报丁,敬“婆王”(花婆)时“冬头”要报告各家人丁情 况。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和里、南寨的侗族人家生育男孩之后,要到宗祠“报 丁”,由族老登记入册,家主并交缴“丁股”(报丁费),此俗流存至今。

从现存的习俗上看,柳州的汉族人尤其是客家人对于“添丁”十分注重。 原柳州郊区和柳江、柳城等县一些地方的客家人,“添丁”的人家多会在次年农 历正月中旬在宗祠等地方举行“上(赏)灯”仪式,聚族而宴,替换新灯(客 家话“丁”、“灯”谐音,借“添灯”喻“添丁”)。柳江县进德镇基隆村和城区 竹鹅村的刘姓人家还会举行“抢灯”仪式,以求生育子嗣。

各族都重视给小孩起名。古代出生3个月后命名,男子二十行冠礼时另取 字,女子十五行笄礼而取字。正式取名前一般都用乳名。多子女者命名则讲究
兄弟排行,过去一般依族中所立名辈确定,而名辈又多以四言、五言或七言古 诗表示,同宗子孙以诗中某字作名。如城区西鹅村中高沙屯吴姓,用“文章尚 志向,锦绣庆繁昌。世泽开冠冕,天心克配长”作辈分诗。名之外,过去人们 还另有字,字与名相表里,称为表字。

儿童步入成年,古以冠、笄作为成年之礼:女子十五而笄(笄即簪子),男 子二十加冠(冠系配礼服而戴的帽子,加冠后方可用字、号)。戴长命锁者有的 在12岁时例行开锁仪式,以示此时孩童魂魄已全,用以保命护魂的长命锁已可 舍弃。其人虽未成年,但此举却是成年礼的前奏。冠笄仪礼在近代以后逐渐被 人们摒弃,而代之开脸(以线交绞剔除脸部汗毛)、在婚礼上加冠服、披簪梳髻。 披簪梳髻的做法,与加笄礼所要求的“换发作结,以笄弼之”实属一脉相承。过 去三江汉族六甲人妇女婚后即在脑后盘髻,一改姑娘长辫盘头的做法,应是旧 俗成年礼的余绪。侗族女子未嫁者,或编辫子,或挽双髻;已嫁者则挽平髻, 别银梳。这种装束成为人们辨别其婚否的标志之一。

旧志载该县壮族“妇女未 嫁者垂辫发,裹花巾;已嫁者挽髻,裹青巾”(民国《三江县志》)。民国《融县 志》载称,古代的士要行“三加”之礼,即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 其他人“一加”即仅加缁布冠,但“其礼久废”。至“清代旧俗有于婚娶之日行 一加礼者,请外祖或母舅以花簪于冠,谓之簪花”,迄民国时亦一并舍弃。

瑶族结合“度戒”举行成年礼,而回族则先经“出幼”(男12岁,女9岁) “大净”之礼,到16岁时则正式成为穆斯林,享有成年人的权利。

族中盘瑶男子的成年礼结合 “度戒”进行„ “度戒”由道师主持, 通常要经过比较繁复而危险的程 式,时间可长达数昼夜。盘瑶男子 度戒的年纪,过去以12〜16周岁居 多,现因不常举行仪式且仪式已然 简化,年岁大小已不受限制。融水 同练瑶乡和平村的盘瑶度戒仪式要 求某宗族四代同堂时方可举行。度 戒时期确定后,受戒者要提前1个 月接受道经教义教育,并戒女色。 度戒时全家人还要素食。

度戒又称为度法、度身、度师、过法、打道等,是瑶族男子人生中最大的仪礼之一,在瑶家人眼中,只有度法过戒的男子才算是“男子汉”,故度戒活动被视为家族大事。除“度水槽”等仪式外,一些姑娘、媳 妇还作为受戒者的“伴娘”参与其中的一些活动。

在道师的指挥下,参加度戒的瑶族男子身穿色彩斑斓的衣裙, 头戴彩帽和“上元”圣像,身上、脸上覆盖土纸躺在经过精心布 置的“龙宫”地上,进行着“度水槽”仪式。此时谢绝女性参与。

与生育相关的是寿辰。老人年满花甲(60周岁,虚岁61岁)后,儿孙辈多会给老人操办寿筵祝 贺,并宴请贺客,以后每满10年做一次大寿(虚岁71、81、91等)。60岁以前 多不做寿。较为讲究的,无论自己有多大年岁,只要直系长辈健在,其本人不 做寿或不公开做寿。80岁以上老人做寿酒散席时,客人可将席上的碗、碟拿回 家给小孩用,谓为“借寿”。近时除给老人做寿外,其他人逐步形成纪念出生日 的习惯。在城镇,父母为小孩或小孩自己举办生日宴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庆祝活 动,日益盛行,而农村还不普遍。柳城部分汉族民众年满30岁进31岁就开始 做寿,以后逢一、五做一次寿,而平时叫闲生日。61岁做大寿,只通知外家, 其他贺客都是自来者。

侗族到四十出头,就要上山为自己选择一裸树干高大匀称的杉树作为去世 时用的棺木。被选中的杉树不管属于谁家,只要选中的人在树兜皮面划上“X” 的标号,告诉其主人一声,这棵杉树就一直留到选树人需要时才被砍伐。当地 把这种杉树称为“伴寿杉”或“留养杉”。

祝寿礼物大致有食品、寿米、衣物、寿屏、寿匾等,过去甚至有备送寿木 (棺材)的。做大寿时,礼品贵重且多,反之则较随意。亲疏不同,送礼者亦有 差异。亲戚中一般是出嫁女和女婿所送礼物最重。融安等县汉族有女儿送寿衣 的习惯。柳江壮、汉族老人60岁做生日,在外的子女一般都回来祝寿。祝寿日, 子女要从三姓人家筹米,当日及以后的初一、十五煮给老人吃,叫“添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情柳州——人生之旅:人生序始